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晓洁 广州报道
12月12日,“安永企业家奖2024”在广州揭晓,10位获奖者来自生物科技、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具战略意义的前沿领域。
“安永企业家奖2024”项目联合主席、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安永坚持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本年度安永企业家奖以“提质增效 向新而行”为主题,着眼于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双碳”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掘和表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谋求可持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征程上奋楫笃行的企业家典范。
谈到企业家精神,黄寅认为,安永企业家们不仅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他们面对挑战时同样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和锲而不舍的态度。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家们,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先行先试”精神,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表现出强烈的技术革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黄寅表示,当前民营经济迎来新发展机遇,但挑战也明显增多。企业家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把握政策开放带来的机遇,专注于自身优势,加强内部修炼,推动企业经营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引领者”和社会价值“创造者”的角色作用。这也是今年评选主题“提质增效 向新而行”的核心意义。
《21世纪》:今年“安永企业家”评选中的关键词之一是“新质生产力”,在评选中,这种内涵是如何得以体现?
黄寅:今年“安永企业家”的评选主题是“提质增效 向新而行”,突出了“质”和“新”。我们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无论是评选初衷,还是最终发布的评选结果,都聚焦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
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式不同,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更具融合性、更先进的生产力。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主要反映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对经济体系和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关于其内涵,具体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创新驱动。今年以来,从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相关政策引导,都提出了包括要持续创新,持续投入,用科技创新成果驱动高质量发展,用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进步的引领作用,尤其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对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的重塑。要点在于加强“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利用创新成果驱动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很多行业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诸多投入,特别是此前的高能耗行业,正在通过减排、降碳技术实现技术革新,不少企业同步在产品设计、服务方式上方面做出非常多“向绿而行”“向新而行”的实践变革。相比于传统生产力主要追求经济增速,新质生产力更关注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平衡。
第三,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当前,全球ESG治理,特别是在“S”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员工关爱、人才供需平衡等。当前,企业间竞争日益转向人才竞争,尤其是具备远见卓识的高科技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21世纪》:“高质量”同样作为整体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你在“安永企业家奖”评选过程中,对哪些高质量发展案例印象深刻?
黄寅:高质量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关注生态效益、社会价值和技术突破的协同推进。
从今年获奖的企业家覆盖行业来看,他们主要来自生物科技、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领域,这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对技术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强需求和高要求。他们通过自身创新实践展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案例,为中国新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借鉴。具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增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外部环境,过去依赖资源高投入和增量市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再适用。近年来,不少企业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和服务模式,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这些企业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还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在我们今年的获奖企业家中,有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加快了药物研发周期,为患者带来了利好的案例;还有在新能源和绿色发展领域的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和设计,为推动绿色化、数字化等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此外,另一特征体现在高质量出海。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产品出海、产能出海两个阶段。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全新的3.0阶段,企业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带动整体产业链共同出海,拓展国际市场。这一新局面,对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关注到,现代企业在出海时更加注重供应链的绿色化和数字化,这些都是高质量出海的生动案例。例如,企业注重绿色出海,带动供应链整体减碳等。这些创新模式不仅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从宏观上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和数智化、绿色化等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一脉相承。回归今年评选活动,无论是从初衷还是最终结果上,都与主题“提质增效 向新而行”不谋而合。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有哪些独特之处?
黄寅:企业家精神有一定共性,包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引领发展等。同时,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今年10位获奖者中,6位来自大湾区,超过半数。
今年也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5年来,随着大湾区政策协同,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包括最近开通的深中通道等基础设施升级,大湾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身处全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湾区获奖企业家具有发展优势。
在今年获奖企业家中,不乏来自新兴行业的企业家,包括半导体、新能源等。当然也有相对传统的产业,比如检测、物流和仓储等。从这些企业家中,我们也发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共同的精神特质。
首先是国际化视野。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香港和澳门近年来也在利用自身优势扮演“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立足湾区,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这里汇聚了多元文化,拥有国内文化影响的同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也更直接,所以大湾区企业家既有国际化视野也更加开放包容。他们正以高度的灵活性和责任感,助力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全球经济重要引擎。
其次,是敢想敢拼和创新精神。大湾区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上展现了强烈的技术革新意识和引领性的实践能力。他们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先行先试”精神,不惧风险,勇于尝试。
这两年,大湾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越来越多,创新已经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广深港、广珠澳一带的创新要素集聚明显,这为大湾区企业引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21世纪》:你认为大湾区的企业家应如何利用湾区政策、文化等优势,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黄寅: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提供了政策、市场和技术等多种优势。刚刚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同时“1+N+X”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前海、南沙、横琴,还有河套四个平台的打造,使大湾区逐渐成为一个更加国际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高地。此外,大湾区聚集了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特别是跨境资金的有序流动,对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有很大帮助。
大湾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利好,具体有三点建议。首先,大湾区的企业应主动把握政策开放机遇。包括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大湾区内各级政府发布的优惠支持政策,积极参与区域内的项目和平台建设,借助税收、资金和开放等政策机遇,优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团队发展、业务拓展等多个方面将有诸多益处。
其次,湾区企业利用好大湾区的创新生态圈,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与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大湾区丰富的专业机构资源,帮助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出海战略以及内控管理等,为企业把控风险保驾护航。
另外,大湾区的城市群特点明显,各有特长,企业家可以通过跨区域协作,将城市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品牌力。特别是对于出海企业,可充分利用湾区资源优势,例如对于计划拓展葡语系国家业务的企业,可考虑在澳门地区设立海外运营的控股公司,以更好地搭建业务架构等。
《21世纪》:我们看到“安永企业家”评选的对象是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扮演者愈发重要的角色,你如何看待当前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黄寅: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其“56789”这一特征展现出在税收、技术创新、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民营企业拥有着多元发展机遇。
首先是政策环境利好。今年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围绕民间投资、公平准入、融资支持等方面不断出台优化举措,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企业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在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多做布局。
其次,经济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生产端来看,高端制造、新能源等行业快速发展或转型,科技创新持续驱动,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新空间。从消费端来看,近期国家出台了非常多政策来鼓励和刺激消费,有利于消费品行业的增长。
此外,目前不少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提升,选择适时出海,将为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挑战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机遇相对减少,这对企业家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企业应避免盲目扩张,而是应进一步清晰企业发展战略,聚焦自身优势,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向新而行。
(实习生刘曦柯对本文亦有贡献)